0、前言
观念调整
- 读论文很难坚持下来?看不到效果?
- 这里借用我导师的话“读论文是研究者的血液”,读论文的重要性我想大家其实都是知道的,特别的是不读论文的人压根也不会写论文。但关键的一点是,读论文是一件短期很难看到效果的事情,这也许就时很多人难以坚持下来的原因。但读论文确实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想要坚持下来,就必须做到将积累的过程可视化(就像软件安装一般都会设置进度条来让用户更加有耐心等待一样),你需要让自己的积累的过程可视化,让自己的坚持的动力更加的具体,更加的实在。这就牵扯到如何去做论文的笔记和整理的笔记的问题以及选择合理的输出方式的问题,我们后面会详谈这个问题。
- 论文读不懂?
- 读不懂就对了!!论文不是教科书,更不是休闲读物,他的受众本来就是给受过高等教育的专业人才,其中大多数是已经拥有博士学位的,所以对于我们这些在读的硕博士而言,读不懂文献或者不能完全读懂文献实际上是很正常的事情,心态一定要放平!千万不要因为看不懂文章而过分焦虑。
- 每一篇论文都需要搞懂?
- 完全不必要!首先论文浩如烟海,不可能做到全部都看完,只能是问题导向,找到和自己最相关最有价值的论文去读,甚至可以说当你发现手中的论文对于你的研究没有太多意义的时候,可以随时丢掉手中正在看的论文,即使你才刚刚看了段话。
- 其次,你要知道不是每篇论文的作者都是爱因斯坦,大多数的研究者都是普通人,所做的研究也是改进轮子的工作,可能只是在一个小的点上有所突破和创新,你只要抓住作者的突破和创新点就足够了,明白作者写作的最重要的意图是要表达什么就可以了。
- 论文是不是一定要每天都读?
- 最好当然是每天都读,但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的时间和精力实际上都不允许我们这样做,因此我个人的建议是每天早上拿出来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的时间,做一些快速的阅读,不要求很深入,达到两方面的目的,其一是做筛选的工作,通过阅读摘要选出自己对自己有价值的论文,为后续的细读提供素材。其二是保持新鲜感,每天都摄入一定的新东西,对自己的研究领域的动向和发现有所把握,保持一种“阅读”的感觉!另外,可以一周拿出两到三个半天的时间来做细致深入的阅读。这样可以做到精读和泛读的结合。
- 读论文一定要从头到尾按照顺序来读?
- NO!NO!NO!写作是一个把脑海中的思考线性化过程,而这种思考往往是网状化,因此阅读的过程应当是要将线性化的过程还原成网状化的过程。建议的阅读顺序是题目——关键词——摘要——结论——图表——引言——实验,这里需要说明的有两点,第一点就是你可以在上述的任何一个部分选择放弃这篇文章的阅读,不要有过多的纠结和犹豫;第二点是之所以把图表放在引言的前面是因为,图表数据不会说谎,但引言多半有吹牛逼的成分在里面,所以先看图表再看引言,可以节省时间。
筛选式快速阅读
本阶段的目标
首先必须先非常明确这一阶段的目标就是建立Big Pitcure,了解科研方向的主要研究流派,研究方法,最主要的一些观点等等,不必过分拘泥于论文中的技术细节,预期的成果是筛选出最有价值和最相关的论文作为第二阶段进一步细化阅读的材料。
本阶段的主要方法
快速阅读,但不可过分求快,做到快中有慢,摘要虽然短小,但其包含的信息实际十分丰富,一般读一遍很难把握其要点,因此在这一阶如果是新收的话,建议读两遍摘要。然后判断是否有继续阅读的价值,如果判断为有的话,则放入继续阅读文件夹,若判断为无则丢弃。如果无法判断的话,可以再读一下结论,图表等等之后再做判断